发布时间: 2025年09月30日 作者:致远尚升
致远合格分享
筑波大学--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 修士
京都大学--人間・環境学研究科 研究生
筑波大学--私费研究生
日本语教育专业备考经验大公开
- 杨同学所获offer展示 -
学生信息:
■姓名:杨同学
■出身校及专业:南京农业大学 日语专业
■语言成绩:N1 130
■合格学校及研究科:
筑波大学--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 修士
京都大学--人間・環境学研究科 研究生
■来日方式(研究生/语言学校/直考等):直考+研究生
■备考时长:2023年11月-2025年7月
■备考方式(线上/线下/直考):线上
Q1
你好,杨同学。说说你的备考规划吧?
在备考的过程中,我遇到了很多困难,这也导致我的备考计划时刻在变化。但好在我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克服了这些问题,最终也是顺利考入理想的研究科。贯穿整个备考过程的问题大概就3个,其中也有很多细节上的小问题,总之解决他们极大的促成了我的合格。
第一个问题是高目标给我带来的高压。
在本科期间,我的学习一直比较稳扎稳打,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可能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很高,非常想考上位校吧,所以我有时会感到过度的心理压力。即便班主任老师告诉我我的进度已经算是较快的了,我还是会担心“还不够好”。
在备考过程中,这种追求完美的倾向也让我不自觉地拉长了准备时间。后来,在班主任老师的建议下,我逐渐学会了用阶段性成果来衡量进展,并通过设立小目标(如文献综述、研究方法设计、写作等分步骤)来分配时间。
这样既保持了我一贯的严谨态度,也让我能够减轻心理压力,更加高效地推进准备。
第二个问题是我对很多研究都很有兴趣,但是无法确定唯一的研究课题。
我对日语语言学领域,尤其是对比语言学、教学法和会话分析,都曾经花费了不少时间研究。这样的广泛涉猎让我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,但在写研究计划书时反而成了困扰,因为很难迅速在众多方向中做出取舍,研究主题经常显得不够聚焦。
在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,我开始从“研究资源的可获取性”和“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”两个维度进行筛选,并结合现有研究趋势进行判断。最终我成功梳理出了自己最感兴趣且能较快入手的主题。
第三个问题是我的面试经验跟不上我的口语,往往还没好好思考就开始回答了。
由于本科阶段有扎实的语言功底,我的口语能力比较强。但在面试上,我缺乏经验。第一次模拟面试时,我虽然能完整陈述研究构想,但表达过于书面化,缺少对话的互动感,也有些紧张。
后来,在反复的模拟面试训练下,我逐渐学会了用更口语化的方式来说明。同时,我也掌握了一些缓冲策略,比如复述问题或用简短确认语句来争取思考时间。
(能研究的点很多所以计划书有点难定题)
Q2
在备考中都准备了哪些书类?
备考修士的时候研究计划书是重中之重,备考研究生时除了研究计划、与教授的套磁邮件的比重也很大。所以我特别重视研究计划书和与教授的沟通材料的准备,并在往返的交流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。
在最初撰写研究计划书时,我虽然能够提出比较完整的研究主题和方法框架,但如何确保研究内容与目标教授的研究兴趣高度契合成了一大难题。我很清楚,在研究生选拔中,教授往往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研究方向互补或延伸的学生,而仅凭我个人的理解,难以把握教授的真正期待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在正式提交材料之前,主动通过邮件与目标教授进行了多次交流。我把研究计划书的初稿当作“叩门砖”,在邮件中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,并请教授提出意见。通过这样的往来,我不仅获得了教授的初步反馈,还逐渐理解了他们在意的重点。
比如,有的教授更强调研究方法的可行性,而有的则更看重研究问题的新颖性。我还意识到仅在文字层面提出研究假设还不足以展现研究的可行性。教授往往更想看到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。为此,我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小规模的事前实验。
在实验过程中,我一方面参考已有文献的实验范式,另一方面结合自身条件,选取了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子问题作为切入点。例如,我以少量被试进行了初步的音声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。
虽然实验规模有限,但整个过程完整地呈现了研究的步骤与方法。这一事前实验不仅让我在研究计划书中加入了“预备数据”,提升了研究的说服力,也向教授展现了我具备独立研究的执行力和实践能力。
(方法部分在计划书之外还策划了事前实验)
Q3
笔试考察了什么?
笔试是教育评价相关内容,题目涉及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。尤其是在关于“笔试作为评价方式”的考题中,要求分析笔试的长处与不足,并提出改进的思路。我的思路是笔试的优势在于统一标准、公平公正,但不足在于难以反映学习过程。
为此,我提出引入形成性评价(报告、小论文等)与多元化评价(面试、实践、互评等),以弥补局限。由于此前在过去问练习课上已有很多的相关训练,所以我能够非常迅速的理清思路。
(最初过去问做的很不成熟,一定要多练!)
Q4
面试都问了哪些问题?现场是什么样的氛围、有几个教授在场?有哪些面试心得?
面试共有两位考官参与,其中一位是我在出愿前联系过的志望教授。面试的主要提问也由这位教授主导,围绕研究计划书展开,涉及研究主题的选择理由、研究方法的可行性、以及研究贡献的具体体现等。
因为和目标教授已经事先进行了很多沟通,很多研究细节都获得了教授的认可,所以面试中并没有太大的压力,加上在之前也进行了很多模拟训练,所以实际的面试可以说是水到渠成。
Q5
你觉得自己为什么能够上岸?
①首先,一定要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。作为日专生,我拥有语言基础,这为备考奠定了良好的起点。在具体准备过程中,无论是查阅文献、撰写材料,还是进行模拟面试,我都能在限定时间内高效完成,并保持较高质量的输出。
②其次,要耐心的在交流和反馈中不断修正方向。在研究计划书和志望理由书的准备阶段,我并没有固执于最初的设想,而是积极与教授保持沟通,把每一次反馈都当作改进的契机。
③最后要重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。我没有只停留在文字上的构想,而是主动设计并实施了小规模的事前实验,这一尝试很大程度帮我打动了教授。
Q6
对后续备考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?
不管是修士还是研究生,研究课题的新颖性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。尤其是我所选择的会话分析这一研究方向,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,若仅停留在重复先行研究或选择过于常见的主题,往往难以引起教授的关注。
因此我必须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切入点。比如,可以尝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,或是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,探索会话分析在当代语言教育环境中的新价值。
与此同时,日本修考近年来的竞争愈发激烈,留学生也是越来越多。在这种情况下,择校时保持理性也很重要。有些同学可能一个劲的追求名校,却忽视了自身条件与录取难度之间的差距,结果导致考学失败,或是在面试阶段未能充分发挥。
实际上,更合理的策略是综合评估自身的语言能力、研究积累、与教授研究方向的契合度等因素,先与教授套磁试个水,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。
(择校时做的excel,关注了很多冷门校)
Q7
考学过程非常辛苦,真正支持同学坚持下来的目标和信念是什么?
真正支撑我坚持下来的,是对未来目标的明确认识和对学术研究的热情。考学的过程中,确实遇到过很多困难和不安,但我一直提醒自己,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,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深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差异,并在未来为跨文化交流和教育贡献力量。正是这种信念,让我在遇到挫折时不轻易放弃。
另外,我也始终相信“努力会有结果”。哪怕每天只能积累一点点,但只要保持持续性,就一定能够靠近目标。对我来说,这份信念既是精神上的支撑,也是让我不断前进的动力。
(分享喜悦)
以上就是本期的合格分享
/
让我们再次恭喜杨同学
致远之行,收获Offer与远方!